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芯片“卡脖子”到底卡哪了?前道设备没有友谊赛

来源:华体会网页登录入口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14 12:30:44

  2018年3月,特朗普高喊“中国偷走了数百万美国工作岗位”,一手挑起对华贸易战,自此先后加征三轮约3600亿美元高额关税。

  尔后拜登政府上台,把中国定义成“最严峻的竞争者”,不久前又升格为“最严峻长期挑战”。

  与此同时,台积电正持续被奉为“亚洲最受欢迎的朋友”,市值远超阿里腾讯高至4万多亿。

  四年来,在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双重冲击下,“卡脖子”、“缺芯”一跃成年度热词。

  虽然叠加2021年市场高基数,2022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增速或有所下滑、消费级半导体估值遇冷。

  但可观的是,高性能计算、汽车电子对芯片的需求量持续提升,对半导体产业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。

  全球第三大硅晶圆厂环球晶宣布新建一座生产12英寸硅晶圆的工厂。英特尔宣布在美国、以色列、德国扩建晶圆厂。

  这上千道工序大家可能不甚熟悉,但提到其中国产化率低至1%的光刻环节,你已能体会这些工序和其利用设备的重要性和艰难。

  在这个产业高质量发展时点,国内外半导体厂商密集扩产,身体力行证实产业重心前移的紧迫性。

  想搞清半导体怎么“卡脖子”的,首先要从搞清半导体材料制造成芯片的过程开始。

  厂商通过将高纯度的多晶硅溶解后掺杂,然后慢慢拉出,形成圆柱形的单晶硅,得到可精准控制导电性能的半导体材料——硅片。

  我们常说的晶圆(硅晶片)是制造半导体芯片的载体,其原始材料是前述的半导体三代原材料。

  半导体元器件主要包含二极管、晶体管、电容、电阻等,它们通过导线互联,绝缘层阻隔,组成具有特定功效的电子器件,按其功能可分类为:

  除分立器件、部分光电子器件、部分传感器外,其他均可统称为集成电路(IC)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芯片(芯片由N多个半导体器件组成)。

  一般大家说的芯片28nm、14nm、7nm、5nm,指的就是芯片的制程工艺(主要为前道工艺),是晶体管结构中的一道道栅极的线宽,也就是处理CPU和GPU表面晶体管电路的纳米数值。

  晶圆前道制造的工艺,就包括氧化/扩散、光刻、刻蚀、离子注入、薄膜生长、清洗与抛光等多个“耳熟能详”的步骤。

  随着制程的不断迭代,28nm以下制程的工艺步骤激增至上千道,被称为先进制程,应用于高性能计算、车规级芯片。

  据统计,前道设备中薄膜沉积设备(使用占比18%)、光刻设备(24%)、刻蚀设备(10%)、过程控制设备(10%)、清理洗涤设施(6%)、离子注入设备(2.5%)等在产线中,成本占比较高。

  一个背景是,一条规划10万片产能的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,投资需要近百亿美元,其中超过70%资金是用于购买设备材料。

  而目前中国大陆半导体前道设备整体自给率仅约15%,也就是被“卡脖子”风险最高的一个环节。

  下图中统计的公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我国涂胶显影机国产化率为5%,光刻机仅为1%。

  前道设备被外国企业拿捏得死死的,即便中国能设计出新型芯片,也没有机器可以造。

  根据Wind数据,2021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达1026亿美元,2016-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CAGR为20.01%;

  2021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296亿美元,2016-2021年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 CAGR为35.60%。

  然而对于晶圆制造厂而言,配合上游设备验证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(合作研发、调试)、物力(拿出别的设备配合验证的机会成本损失、验证过程中的物料损失),以及采用新设备供应商面临的巨大潜在风险(批量晶圆报废的风险、向客户延迟交货的风险),很少有晶圆厂愿意承担以上的损失和风险去验证新供应商的设备。

  首先这些设备不可能一下子过剩,其次行业内天然鼓励厂商路径依赖,因此半导体设备是个龙头极度垄断的行业。

  前道设备厂商通常都具备先入优势、验证优势、资本优势,各细致划分领域CR3(Top 3厂商市占率)都超过80%。

  而问题是半导体设备的生产本身也要芯片,因此目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已形成共识,就是把设备的芯片需求放到第一优先级,从而保障全球晶圆厂的产能。

  加之行业属性,对于投资机构而言,此前基本属于难投的环节,几乎没办法在3-5年的短期内帮助LP赚得回报,甚至等待时间可长达十年以上。

  拓新(掌握低自主化技术)、拔高(将中低端芯片生产技术优化提升,以生产高端芯片)。

  难以否认,在被美国制裁强压下,我国半导体制造技术与顶尖的芯片制造工艺仍旧相距遥远。

  华海清科约在2014年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 12 英寸 CMP 设备 Universal-300,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可提供半导体 12 英寸 CMP 商业机型的厂商;

  在海外并购之路历尽劫数的条件下,有人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像小时候拆玩具一样,拆开了再安装一遍。

  那么,这样拆开重装就可以掌握真正的技术了吗?我们这就从技术角度展开看看。

  (1)半导体设备是由成千上万的零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,将成千上万的零部件有机组合在一起实现精细至nm级别的操作,是第一个难点。

  (2)保障设备在nm级别的操作基础上的超高良率,是半导体设备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的第二个难点,也是半导体企业对设备厂验收主要考察的核心点。

  制造一块28nm芯片常常要上百台设备紧密配合,历经400-500道工序,若单工序良率仅能做到99%,则历经500道工序最终良率不足1%;

  这也直接引发中国晶圆厂艰难生产的现状,需要保证整个生产链条的极高生产良率,就要整个生产链条共同实现升级后的国产化。

  (3)保障设备在实现以上两个要求的基础上长时间稳定的运行,是半导体设备制作的完整过程中的第三个难点。

  与上述同理,一条芯片产线上百台设备,每一台设备稳定运行时间的微小降低,将在整个体系内被巨额放大。

  若发生设备宕机造成该批假设1000片晶圆的报废,在28nm及以下的制程级别对应的损失超过300万美元,近2000万人民币。

  正是由于设备本身和产线构成的复杂性,单设备的良率、稳定性会在整个体系内产生累积效应的影响,同时可能带来巨额的潜在损失,因此晶圆制造厂商对于上游设备的验证、验收有严苛的标准和流程。

  (4)除此之外,由于半导体对杂质、良品度要求高,但使用的过程中易发热,晶圆厂商通常还会要求设备厂提供的设备,要能在使用的过程中防止腔体内的金属分子“串线”污染,防止易氧化的材料过热氧化,是又一重难关。

  好消息是,半导体行业具有周期性+过去两年芯片产能波动,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促使着我们国产化率不断提升。

  从年度数据分析来看,2021年各晶圆厂中标设备国产率达27.4%,较2020年16.8%有明显提升。

  2022 年 4 月主流晶圆厂开标的108台设备中,源自中国大陆厂家制造的设备共计67台,占比达 62%;

  2022年1-4月开标的401台设备中,源自中国大陆厂家制造的设备共计97台,占比达24.2%。

  虽然较2021年有所降低,但这可能是由于国内厂商采购节奏有关,预计全年的设备国产率仍将有望超过2021年。

  中美贸易战,让国产替代成为刚需。这就推动着晶圆厂扩建、产业链国产化成为必然。

  就像疫情加速各行业数字化、移动办公,已成为后疫情时代普遍的生活工作方式一个道理。

  半导体前道设备涉及到的细分品类非常之多,而且即便同一种品类的设备,针对的下游工艺不同,技术方面的要求会不同,其对设备的需求量也不同。

  5G、超算、新能源、电动汽车的逐步普及,将成为当前新一轮周期的产品需求驱动力。

  由于美国技术先进,能做到产业平台化发展,设备厂均为平台型发展思路,多型号设备可供客户任意选择。

  中国由于起步晚、经验不足,很难通过工艺变革超车,必须先做好实现用户需求这一步,保证重要客户成为第一个“安全登月”的人。

  封装测试等环节,融资成本低、扩产过热、政策扶持、市场热情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,导致这些环节多数不具备技术含量的企业,估值减退、融资遇冷。

  媒体认为新设备技术供应商要另辟蹊径找领域,抓住这波晶圆厂扩产潮,秉承技术落地第一和满足客户第一,一旦导入便有希望成为该细分领域的小龙头。

  半导体投资也由看产品策略、定义能力、团队背景的“上半场”,转为注重技术落地第一的“下半场”。

  如今半导体投资, 我们更关注实际性能表现能否满足客户的真实需求,这也是后入局的前道设备厂商、晶圆厂的突破口。

  因为秉持着,用产业投资的思路推动产业生态发展,对投资人的要求更看重懂产业、懂技术。

  在半导体产业上游,我们布局了中欣晶圆,是中国大陆能够独立完成12英寸单晶硅棒研发及生产的少数企业之一。

  主要产品有 4 英寸、5 英寸、6 英寸、8 英寸、12 英寸抛光片以及 12 英寸外延片,并从事半导体硅片受托加工和出售单晶硅棒业务。

  小尺寸硅片主要在精度要求比较低的产品里用到,而大尺寸硅片的作用不止于此。

  有了它,无人飞机才能飞,人造卫星、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才可以准确升空、飞行、定位,并自动向地面发回各种信息。

  此外,天鹰还布局了大型晶圆厂,并围绕该晶圆厂的先进制程与特色工艺,深度参与产业生态建设,加速布局前道设备和高端材料。

  中国制造已经实现了向中国智造的转型,我们大家都希望可以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建立优势,用资本的助力提供适当的土壤和契机。

  【投资人说】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、超级创业者社群、超级读者群、超级媒体群等,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。